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盐城首批"数字水稻"丰收在望 数字技术助力种植升级

2021-09-17 21:33:15
来源:中新网江苏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17日电(于从文 曹颉)“数字水稻”什么样?9月17日,盐城市盐南高新区一千多亩长势喜人的水稻田,为人们揭开了谜底。在这里,依托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和物联网技术,技术人员不需要出门就能对1400亩水稻进行灌溉。利用智能一体杆上的高清摄像头,技术员能实时查看田间地头情况,通过“钉钉”下发生产任务。每天大量生产数据被记录沉淀,传统农民的种植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过去靠经验,今天靠算法。

在盐南高新区首届“农民丰收节”现场,中国水稻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盐城示范基地揭牌。于从文 摄
在盐南高新区首届“农民丰收节”现场,中国水稻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盐城示范基地揭牌。于从文 摄

  这1400亩水稻是珠溪一米(江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当地零散农田打造的高标准农田。该公司与阿里合作,通过阿里云“耘田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水稻生长的各种指标一目了然。田间地头立起了阿里云智能AIoT一体杆,可监测温度、风向、土壤墒情、稻田长势、病虫害等各类指标,并实时反馈到智能平台上。技术人员根据指标情况及算法分析,制定每日生产计划,并通过钉钉推送给员工。

珠溪千亩“数字水稻”长势喜人。于从文 摄
珠溪千亩“数字水稻”长势喜人。于从文 摄

  种水田最重要的是灌溉,水多水少都不行。珠溪一米公司技术骨干柏越华介绍,传统水稻种植,农民一般根据经验判断灌多少水,耗费人工,工人往往要几块地来回跑,有时来不及,要喊其他人帮忙开关水阀。如今的地里使用“数字灌溉”,技术员通过手机、电脑就能操作,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会根据不同地块土壤湿度、水稻生长周期等因素决定灌溉量,灌溉完成后系统可自动关阀。智能管理平台还会预测不同地块灌溉周期,提前安排生产计划。

  “同样的1400亩地,以前要四五个人同时放水,现在不用了,技术员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当地种地35年的技术员陈大爷不禁感慨科技的力量。

  当天,盐南高新区首届“农民丰收节”就在这千亩高标准农田旁举行。千亩高标准农田迎风传出沙沙响声,新引进的稻米品种露出了五色稻穗,即将丰收。

建在千亩“数字水稻”田头的阿里AloT农业网关。于从文 摄
建在千亩“数字水稻”田头的阿里云智能AIoT一体杆。于从文 摄

  现场,珠溪一米(江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娟向参观者展示了“耘田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大屏上,“生产计划”“农事管理”“农资统计”“灾害分析预警”“智能设备在线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生产全程数字化后,系统还会预估产量,帮助农户决策来年品种选择、是否扩大规模等,让种地全面实现“心里有数”。

  “很多人觉得数字农业就是大屏,但并不是这样。我们做的是真正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打通。首先把无人机等机械设备在线、生产过程在线、土地情况在线,然后用阿里云自主研发的农业Saas系统,将全部硬件及数据串联起来,建立种植模型,统筹管理农产品产销全程,并指导生产,最后数据还将应用到质量追溯、品牌打造上,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阿里云工程师张思远说,数字农业要将传统农民的种植经验变成“数据模型”,在不断优化后,为更大规模种植提供精准分析,助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没引进这套数字农业技术前,年轻人不会回来种地,回来也不会种。”陈大爷的小孩也想回家种地,因为自由、安全,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陈大爷表示,以前管理不了这么多亩地,有了数字农业技术后,他的愿望是可以带领儿子一起管理2000亩地。

  江苏大学金山特聘教授、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农业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宗毅认为,未来我国农业会有更高的开放水平,农业的竞争一定要依靠规模化、数字化、高效率的高质量发展。阿里的数字农业技术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质量和打造品牌提供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通过数字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

编辑:顾名筛
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