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昆山花桥:中国乡村改进先行者新时代再先行

2021-09-23 15:37:54
来源:中新网江苏
过去贫穷落后的花桥已发展为高楼迭起的现代化新城。(泱波)
过去贫穷落后的花桥已发展为高楼迭起的现代化新城。泱波 摄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23日电(记者 钟升)1928年,创建于上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带领下,于上海旁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花桥设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乡村改进试验由此发端。

  直到今天,在昆山花桥镇的黄炎培与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纪念馆内,黄炎培所做的乡村改进工作仍历历在目。然而,受制于旧社会的种种不足,试验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归于沉寂。花桥也依旧持续着它数千年来的乡土面貌,直到日月换新天。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花桥作为昆山对接融入上海的“桥头堡”。(泱波)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花桥成为昆山对接融入上海的“桥头堡”。泱波 摄

  无中生有,妙手生“花”

  2006年,距离黄炎培的乡村改进试验已经过去了78年,一场规模更加浩大的乡村改进在花桥再度拉开帷幕。这一年,江苏省政府批准花桥作为全省首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全力打造花桥国际商务城。

  牌子虽然闪亮,但对于长期浸润于江南乡土中的花桥来说,突然发展现代服务业犹如一步登天。忆往昔,曾任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唐乃新略带自嘲地说:“以前花桥的干部都是叫工农干部,熟悉农业、熟悉工业,偏偏就是不熟悉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花桥的干部和他们脚下的土地一道开始吸收、借鉴、学习。彼时的花桥没有宾馆、没有大饭店、没有电影院,可谓一无所有。客商引不进来、人才留不下去。唐乃新等已届中年的领导干部亲自带头,大家遍访美国、新加坡等地,走进校园培训充电,把世界各地的先进理念源源不断地引入这个小小的乡镇。通过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公司为花桥进行城市规划,一张蓝图画到底。花桥遵循着规划,开始了它的蝶变过程。

产业工人在车间内工作。(肖勇)
产业工人在车间内工作。肖勇 摄

  产业兴盛,百花齐放

  相隔十几年,华道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雷依旧记得自己初到花桥公司工地时的震惊。

  2009年,花桥为华道数据定制的专业化外包服务园区破土动工。当从同事那里听到园区的规划和规模时,王雷只觉得是一个玩笑:“当时我们公司体量不大,怎么可能会为一个企业先期投入这么多?”等到王雷真正踏入华道产业园时,他才意识到,在招商引资和亲商服务上,花桥是认真的。园区内有四栋齐整的办公楼,生活区域环境整洁现代,大型就餐场所、运动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还配套有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建设速度之快和花桥政府的前瞻性、魄力令人惊叹,也坚定了我们扎根花桥发展的信心。”

  2007年,国内首家金融外包研究中心落地,同年入选中国服务外包十佳园区;2010年,获评“全国商务区最具投资价值品牌”;2011年,被授予国内首个“服务外包认证国家示范区”称号;2013年,国内首条省际轨道交通连接起上海与花桥,带来了两地资本、企业、人才的互联互通、越走越近……

  目前,花桥正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和高端制造“3+1”现代产业体系,引进航天时代飞鹏商用无人机、车总馆数据科技全国总部等一批旗舰型项目。全区拥有有效高企105家,引进院士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37个、获评昆山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45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江苏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苏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迈上350亿元、45亿元的台阶;服务业增加值达292.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3.2%。在全国千强镇排名中,花桥稳居前20名。

  作为最早参与的企业之一,王雷与华道数据亲历了花桥现代产业体系的从无到有、由小变强。“2020年,华道公司实现了大概5.68亿元的营业收入。累计在花桥缴纳各项税收约2.7亿元。”

  近年来,花桥围绕“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定位,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步伐,实施“银团+基金”资本招商模式,汇聚金融服务、零售产业、信息技术服务等极具特色的各类服务经济业态。

  4月9日,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花桥正式开业,成为江苏省第二家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选择从大城市落户到花桥这个“乡镇”,苏银凯基不是孤例。近几年,花桥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金融服务业企业760家,其中,基金及管理公司719家、传统金融机构32家、创新型金融机构7家、金融中介机构2家,累计管理基金规模887.46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私募基金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体系。

  走进震雄铜业昆山总部拉丝厂区,一根根不及头发丝粗细的铜线正源源不断地被产出。裸铜丝、镀锡铜丝、镀银铜丝、镀镍铜丝、合金铜丝等各个品类一应俱全。

  相比2005年,花桥的三大产业结构从2.5:67:30.5变为2020年的0.14:16.7:83.2。以震雄铜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尽管占比大大下降,科技化程度却与日俱增。

  震雄铜业集团总经理张学东介绍,集团已从早期多为进口的二手设备,到现在厂区90%的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原来一个人只能操控10台拉丝机,现在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换盘拉丝机,一个人可以操控30台。集团制造检测技术专利累计达48项,并正瞄准全球最难的超细铜导体加速研发。

  这家1993年成立的小企业,目前在国内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与百通、富士康、住友、日立、泰科、矢崎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建立合作关系,产品远销海外。2020年销售额达22亿元。

  2020年,花桥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1.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59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超6.71亿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47倍,以全市5.6%的占地面积,创造了8.3%的地区生产总值、11.1%的财政收入。2020年全区楼宇经济产出255.42亿元、税收6.43亿元,产出超10亿元楼宇6栋,税收超8000万元楼宇2栋。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是国内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将上海与花桥一“线”相牵。林昆 摄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是国内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将上海与花桥一“线”相牵。林昆 摄

  移“花”接“沪”,双城一梦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花桥作为昆山对接融入上海的“桥头堡”,坚定扛起“前哨中的前哨”使命担当。不同于九十多年前黄炎培等上海专家“走进来”帮助花桥,今天花桥开始主动深入研究上海所需、花桥所能,高标准打造临沪对台“第一站”。

  凭借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不在上海,却胜似上海”,“双城”变成“同城”。彼此间的落差逐渐拉平、消弭,工作、生活无缝对接。每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乘坐轨交往来于两地间,花桥站每天的客流量达6至7万人次。

  花桥主动对接上海申能集团、张江瑞尔、上海微系统所、贸促会等在沪国企、大院大所、机构协会,强化紧邻安亭、白鹤两地经济部门的对接联系,协同引育一批优质产业项目,2021年引进工匠新能源等上海优质项目27个。招商上主动加强与上海的高校、园区、高端中介机构等合作,积极对接上海高端要素,挖掘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潜力足、创新能力强的四新经济项目。借助以商引商,加强与已落户企业特别是上海企业的联系沟通力度,将重点对接华住、利丰、氪空间等企业,深挖其上下游和客户资源,从细节处真正做到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

  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晖表示:“花桥用区位之优、扬产业之长、造民生之福,全方位学习复制上海制度之新、理念之新,持续做深双‘HQ’‘安花白’城镇圈文章,进一步巩固确立“桥头堡”地位;另一方面,将用好昆山试验区、金改区等政策平台,依托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效应,加快申设合资证券、金融租赁等法人金融机构,打造两岸金融创新合作新亮点。”

现代化建设中不忘留下一方绿地。高标准绿化景观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泱波 摄
现代化建设中不忘留下一方绿地。高标准绿化景观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泱波 摄

  绿水青山,繁花似锦

  对比过去的老照片,今天的花桥已是天翻地覆:高楼林立、道路井然、车水马龙。然而细看之下,属于江南水乡的那一抹苍翠始终是它的底色。

  秋日的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荷花荷叶相映成趣,䴙䴘穿梭其间悠闲觅食;木桥上,几只苍鹭并排伫立着等待猎物;空中不时有翠鸟一闪而过。水边的健身步道上,市民们踏秋、慢跑、观鸟,尽情与大自然亲近着。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沪宁高铁工程取土点,遍地是大大小小的坑洞。附近居民把自家的生活垃圾扔在坑里,加上雨后积水,造成了一片人们敬而远之的臭水塘。 

  花桥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时,决定将天福村及周边8平方公里土地保护起来,划定成永久性农业用地,其中一部分为湿地公园和城市公园,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与此同时,水源与水质保护、水岸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等工程启动,并实施水系整理、生态岛屿构建、植被系统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等工程,“变”出了1200亩的桥苑公园,外加3500亩水稻田。

  2007年,花桥开始对当地进行生态改造,建成省级湿地公园。2013年,经国家林草局批准,整个8平方公里的区域被规划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试点区域。2018年,国家级湿地验收完成,正式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短短15年间,公园的湿地率由之前的41%增至64%,鸟类由53种增加到了208种。现有各类植物54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31种。

  而在商务城的规划中,花桥也明确要求,要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水系、植被,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实现绿地率达40%,并全面运用太阳能、中水处理、绿色建材等生态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的生态化。

  漫步花桥商务城核心区,许多超前设计令人感叹不已:立体水循环系统能实现调蓄平衡、自然的水文机制;使用的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利用水与地能进行冷热交换,调节气温,比传统空调节能30-40%,清洁无污染;生态公园,停车场、会所等建筑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公园的换乘站则使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相结合的电力供应方式。花桥通过不断打造绿色建筑、优化生态环境等手段推动了城市绿色转型。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一个个国内外重量级奖项成为花桥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注脚。愈发良好的生态与人居环境,又进一步增强了花桥的投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循环,让它从地理意义上的“上海后花园”,变为了一座真正的花园。

  老树开花、新凤入巢、把根留住

  进入“十四五”时期,花桥前路为何?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晖作出了解答:花桥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总量上,“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奋力冲刺500亿元大台阶;在产业结构上,到2025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房地产)对财政贡献率分别冲刺15%、50%以上;在产业特色上,全力打造“3+1”产业体系,就是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高端制造倍增计划。

  花桥将打好“资源激活、高端项目、创新驱动”三大攻坚战,一手抓线下有限空间激活,整合改造提升现有楼宇、仓储、老工业区资源,加速打造欧美、日韩、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园,推出一批总部楼、科创楼、基金楼、新经济楼;一手抓线上无限空间拓展,以昆山唯一的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引进一批扩张性强、成长性好的大平台数字经济项目,打响数字经济“新名片”。

  产业之外,花桥计划重点打造宜居宜业“青年城”、社会治理“样板间”,以最高标准推进“一核双轴三区”建设,科学实施轨交沿线开发利用、老镇区更新改造,高水平建设中骏·世界城等标志性城市功能;更加聚焦青年人才发展机会、子女托育、住房等需求,着力解决好年轻人的“位子”“孩子”“房子”等问题。

  花桥对民众关注的物业管理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楼宇管理等方面也将先行探索,创新思路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与上海邻居协同建设、协同治理,力争率先形成示范样板;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建强用好城市集成指挥中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治理数字化水平,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生活更安心。

  “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黄炎培与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纪念馆内,黄炎培曾对花桥提出的乡村改进目标依旧振聋发聩。跨越两个世纪,如今的花桥,已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乡村改进答卷。(完)

编辑:顾名筛
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